crossorigin="anonymous">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孔子擔心顏回死了——顏回是孔子最關心的弟子,他這種擔心是人之常情。顏回經過離亂再見到老師,當然異常高興。所以他說老師在,我顏回怎麼敢死呢?這段話既記錄了孔子與顏回之間的師徒深情,又表現了顏回對孔子的深深的信仰,在生死離亂之際,顏回的全部信念都來自孔子,只要有孔子在,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困難。孔子已變成了顏回的精神支柱,支撐著顏回的生命。然而不幸的是顏回終於還是死在了孔子前面,寧不悲夫,真是一語成讖。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季子然是魯國權臣季氏的子弟。季子然問孔子,你的兩個徒弟子路和冉有可以稱得上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誰喲,結果是問的子路和冉有。“曾”相當於“乃”。孔子是故意這麼說的,表達一種輕視的語氣:我以為你有什麼奇異的問題,結果你是問這個。因為季氏是當時的亂臣,而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又去給季氏做家臣,孔子對此是很不滿的,所以他用一種輕視的語氣表達不滿。孔子接著說,所謂大臣就是要“以道事君”,能夠以大道來侍奉國君,來匡正國君的人。如果不能這樣,就辭職不幹。子路和冉有啊,“可謂具臣矣”。什麼是“具臣”?充數的,只是充數的臣子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大臣。季子然聽說冉有、子路只是充數之臣,又問,那他們會一切聽從季氏嗎?——既然他們不能起到匡正的作用,那是不是國君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呢?孔子說也不是,他們做季氏家臣,雖然不能起到匡正季氏的作用,但是你要他們去殺父,去弒君犯上的話,他們也不會做的。孔子這段話是有深意的,因為當時季氏想篡權,篡權就相當於殺父弒君。冉有和子路是不會跟隨季氏犯上作亂的,對這一點,孔子是很有自信的。一方面他對他的弟子有不滿,但是另一方面,也相信殺父軾君這種事情他們是不會做的。另外這也是暗示季氏不要去做大逆不道的事,做這種事是沒有誰支援的。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這又是孔子在評說子路了。子羔也是孔子的弟子,就是前面所說的高柴,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嚴格地讀書受學。子路當時是季氏的家臣,他讓子羔做費城的地方官,“宰”就是主宰之官,一個地方的首長。孔子就說,你簡直是在害人家的孩子,誤人子弟。“賊”就是害之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子羔雖然資質很聰明,但是他還沒有讀書求學,還沒有真正聞道、得道,就讓他去做官,你這是害他。子路說,有人民,有國家,何必要讀書才是學習呢?意思是說,老百姓啊,社會事務啊,就是社會大學,讓他去做官,就是讓他在社會大學裡去學習,何必非要坐下來在學堂裡讀了書才去做官呢?就讓他邊做官,邊在社會大學裡鍛鍊自己吧。比如說,你出來打工了,然後你就把你叔叔的兒子也帶出來打工,他才十三四歲,初中都沒讀完。我就說,你是誤人子弟啊,人家這麼小,初中都還沒讀完,就出來打工,讓他把書讀完了再出來做事嘛。你說,何必讓他讀書呢,在社會上不是一樣在學嗎,學到的還更多。孔子說,所以說,我最討厭你這種花言巧語、詭辯的人了。他這是在罵子路。孔子認為子路明知自己錯了,還在那兒詭辯。因為要做好官,要為民之父母,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先學習,讀書明理,正心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一個人,書都還沒讀好,還沒有形成明確、清晰的價值觀,你就讓他出來做事,在這種聲色犬馬的環境裡邊,很容易就被社會吞噬了。你說我們現在在社會上也是可以學習的,可是他自己還沒有正知正見,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你就讓他到社會當中去混,他自己根本無法辨別是非善惡,利弊美醜,他如何自立於社會?所以現實當中,沒有讀書就出來做事的人,不被汙染,不被大染缸染壞,還能夠固守氣節、固守本心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一般即使不學壞,也是隨波逐流。孔子這句話很有道理,為什麼要先讀書才出來做事呢?其實讀書的過程,使人瞭解聖人之道,知道聖人之心,藉此引導以樹立一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了辨別美醜善惡的標準、尺度,然後再出來做事,他才知道哪些事能夠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是有利於國家民族、有利於社會的,哪些是有害於國家民族、害人害己的。這樣就不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社會當中雖然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道士技能

道士技能

一米八
遊戲 完結 142萬字
海棠無香

海棠無香

淘氣
遊戲 完結 13萬字
清殤·夜未央

清殤·夜未央

一米八
遊戲 完結 50萬字
步步為贏

步步為贏

不言敗
遊戲 完結 53萬字
大唐魔法師

大唐魔法師

冷如冰
遊戲 完結 150萬字
客廳裡幹女友的表妹

客廳裡幹女友的表妹

連過十一人
遊戲 完結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