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同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趙國,田儋略定齊國,周市略定中原魏國,葛嬰、項梁等很多人略定楚國,韓廣略定燕國,他們短時間內的成功,都是出於武臣略定趙國這個大致模式。
我們認為,秦末人民運動的主體,從主要各級領導者,要相應和發揮關鍵作用者,以及士卒層面的追隨者,都主要是城邑範圍內的民眾,它是一場城邑平民的武裝復國與反抗秦皇權專制的運動。
那時候的社會形式跟後來的專制社會是不一樣的。
其實在先秦時代,商業發達,城邑的人口和城邑可徵兵的數量在先秦是很龐大的,臨淄一城足以徵發二十萬士卒。而在春秋時代,打仗的更全是國人(城邑平民)。秦漢之際的當時中國四五百個城邑(按縣城數量算),總量足以徵發出八十萬以上計程車卒,足夠滿足秦漢之際的義軍總量五六十萬。而且,義軍人數的增長都是呈現幾千幾千的遞增特點,三四千是最常見的,這也正是城邑徵兵的特點。
也就是說,陳餘說服那些豪傑,得到的數萬人,作為拿下趙國的首發力量,未必這數萬人是農民,完全也可以由很多城邑平民構成。而隨後,攻克列城或者列城投降,從而又收得的兵卒,也未必是來自農民,也完全可能很多是城邑平民徵發出來的守城士兵。
即便這數萬人中有農民,也並不能改變這場運動的性質,它仍然不是以農民反抗地主剝削作為主要性質的,因為這些“農民”是在豪傑、地主帶領下起事,而不是這些農民起義來進攻這些豪傑、地主及其背後的官吏。
最後說一下趙國的各郡縣大吏,當然也包括其他“國”地區的郡縣大吏。
他們一般是四個結局:一是主動起義,像鄱陽縣令,沛縣縣令,會稽郡守——當然後兩者未遂,被豪傑官吏殺了,二是不相應起義,或者來不及相應起義,被“少年”、父老們殺了。第三就好是像這裡的范陽令這樣,投降起義的諸侯軍,第四,就是堅守不降,忠於秦朝,譬如劉邦項羽屠城陽,大約就是因為城陽長官寧死不降了。
但是,從義軍蔓延速度甚快來看,第四種抵抗的,應該居少數。
這大約是因為,作為一個倉促建立起來的郡縣制帝國,它沒能強有效地籠絡好各地的官吏。而且,進攻郡縣城邑的是復國的勢力,而不是農民的勢力,也就是說,這些官吏和進攻者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要他宣佈不當秦國的官了,當六國的官了,往往就可以保住原有的富貴和官位。而農民起義的話,他們與郡縣長官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以這些長官也絕不會投降,只能拼命鎮壓。在秦漢之際的郡縣官吏,沒有對進攻者進行全力抵抗、鎮壓,譬如趙地就有三十城自動投降,也在解釋著這場運動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換句話來重複地說,為什麼這些官吏,不能像明末官吏對於李闖王那樣殊死搏鬥一番呢?那就說明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在於被剝削壓迫的農民與地主階級政權之間的矛盾。如果這次起義主要矛盾是農民反抗地主階級政權的剝削,那這些官吏、豪傑應該大力鎮壓農民,如同李自成或者太平天國時代的地方官吏豪傑們自練“民團、鄉勇”以反擊農民義軍一樣。
清朝人張潮描述他的人生理想說 :生逢太平盛世,長在山青水秀的故鄉,地方官清廉有為,家境富裕生活優裕,娶到一位賢惠端莊的妻子,生了個聰明伶俐的兒子,人的一生,如果真的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說是太幸福美滿了。
相比於後代人們這種知足常樂、難得糊塗的人生觀,秦漢人是富於進取精神的,劉邦看見秦始皇就說“大丈夫當如是”,陳勝說他有“鴻鵠之志”,陳餘在趙地走了一圈,就有了很多豪傑為了“成割地有土之業”而隨他起事。秦漢之人的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是遠遠超過了後代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匈奴等異族眼中的漢朝人,跟後代遼、金、矇眼中的宋明時代的中原人,有那麼大不同的原因——雖然從綜合國力來講,宋、明也許比漢朝還要強,但是宋明的強悍性卻沒有漢朝大,就是因為人們普遍不如秦漢人有進取精神。
有進取精神的人太多了也不好。陳勝派向趙地的他的“故人”武臣,也是一個不願做池中之物的,他在趙地自立為王。這是張耳、陳餘的建議。
當時,陳王勝(這是時人對陳勝的尊稱)派到各地略地的諸將,高高興興回來報功的時候,往往得到的是“人事主任”和“考核專員”朱房、胡武兩位先生的讒言,往往竟被陳勝殺了。所以張耳、陳餘勸武臣不要回去,他們又說:“陳王從蘄縣起事,剛剛到了陳城,就稱王了,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