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多球迷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心理,那就是對比。
拿自己最喜歡的球員去跟其他球員進行對比,然後非得一定要拼出個你死我活,拼出一個誰是天下第一來才肯作罷,可要知道,在足球的世界裡,很多東西是沒法比的。
當然,又或許有人會說,資料是最直觀的比較方式,但資料能說明什麼問題?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支球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名球員,甚至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個進球,足球的世界裡,幾乎它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進球的過程,都充斥著獨一無二和無法複製。
很多時候,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極其相似的東西,實際上是似是而非,大範圍上相似,但細節上卻是大不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
足球場上最小最細微的細節,莫過於球員的腳跟皮球接觸的部位,內腳背、外腳背和正腳背,這些都算是比較正規的觸球部位,但有意思的是,球迷通常都可以看到,很多球員都很隨心所欲的採用腳尖、腳後跟、膝蓋,甚至是胸部和頭部來進行觸球。
例如不久前巴西國內聞名的海豹式過人的天才少年科爾隆,誰能夠想象一名職業球員在職業賽場上採取這樣的盤球過人方式來突破對方的防線?
要知道,足球雖然傳統,但卻非常相容幷蓄,他允許每一名球員都投入自己的創造力,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按照教科書上所記載的那樣,按部就班的進行比賽,因為足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差異性。
每一名球員的成長曆程,所接受的訓練方式,自身所養成的踢球習慣和特點,都會促使他跟足球之間形成不同的默契,而這種默契就需要透過身體跟皮球的接觸部位來體現,一旦變了觸球部位,這種默契立即大打折扣,甚至是蕩然無存。
就說比較正規的觸球部位,一直以來對於球員到底是採用內腳背還是外腳背來進行技術動作,這也是爭議很大的一環,因為嚴格來說,內腳背和外腳背都能夠創造出精彩的記憶。
最典型的內腳背莫過於魯伊·科斯塔的直塞推送,莫過於阿爾貝蒂尼的落葉球,莫過於貝克漢姆的圓月彎刀,還有就是皮爾洛的電梯球,而外腳背也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羅伯特·卡洛斯的外腳背抽射重炮。
相信看到這裡,所有人心裡都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內腳背比外腳背更注重控制,而控制就代表著精準度和效率,但失去的卻是那種雷霆萬鈞的速度和力量。
所以,很難說到底是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
這麼多年來,全世界各地在培養年輕球員,尤其是得分手的時候,實際上基本上就分為兩大流派,一種是巴西拉丁流派,另外一種就是歐洲流派,前者以羅馬里奧為代表,後者以範巴斯滕為旗幟。
巴西拉丁流派講究的是憑感覺,隨心所欲,講究的靈氣,不拘泥於任何觸球動作,也不拘泥於任何形式,他們強調的只有一個目的,進球,哪怕你用屁股把球頂進去,都算是好球,而這種型別的前鋒發展到羅馬里奧的程度,簡直就是球場上的魔鬼,你防不勝防。
歐洲流派以範巴斯滕為代表,強調對腳法的控制,他們從小就被要求學會和灌輸,如何在足球場上根據來球、環境、姿勢、動作等等一大堆的條件因素,進而做出最好最合適的選擇,用什麼樣的射門動作,用腳的哪一個部位去處理等等,都有規律可循。
如果乍一看,是不是覺得應該推崇巴西拉丁流派?
其實,巴西拉丁流派已經逐漸沒落了,因為自從羅馬里奧退居幕後,巴西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繼承人,包括羅納爾多,因為羅納爾多最擅長的是右腳內腳背推射,這是典型的歐式得分手的動作,簡單,但成功率
歐洲流派比巴西拉丁流派少一些靈氣,多了幾分機械的匠氣,但卻更符合現代足球,因為它成功率更高,穩定性更強,得分效率也更有把握,不像巴西拉丁流派,很多時候看似簡單的進球反而不進,那是非常打擊士氣的。
同樣作為南美拉丁足球的代表,巴西和阿根廷卻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巴西堅持巴西拉丁流派,只是不少球員在登陸歐洲後,逐漸改變了風格,例如羅納爾多,而阿根廷盛產優秀中鋒,就是因為他們始終堅持以歐洲流派作為指導球員的標準。
羅梅達爾·法爾考的父親曾經哥倫比亞國腳,雖然他更希望法爾考能夠從事更為貴族的棒球運動,但最終還是支援兒子的喜好,讓法爾考從小就在正規的青訓丨俱樂部裡踢球,再加上他本身就是國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