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專訪 (第1/2頁)
油炸大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袁雷,就那個《南方都市報》首席娛記…
這次專訪也是她主動提出的,戛納時候跟沈林簡單聊了一下,她覺得沈林挺有意思的,他對演戲、唱歌都有想法…
但是對自己又有很清晰的認知!
所以,聽說沈林回來,立刻約了專訪。
趙姍記錯了,不是《南都娛樂週刊》,那玩意是八卦雜誌…
《南方都市報》影響力很大的,四小花旦這個稱號是從2002年《南方都市報》開始,然後成為約定俗成的名稱…
這幾年南方系媒體很牛逼的!
當然,之後有點走火入魔了…
很多人說是因為領導班子換了,記者素質下降,真不是。
其實,現在他們採訪、編撰的漏洞也一樣多,但指出漏洞的人不會得到和報紙同級別的宣傳能力,後來有了網際網路,你寫的東西一旦不符合實情,就能成為段子,指出漏洞的人可能會暫時獲得比報紙還高的關注度!
就比方說去年轟動一時的《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把蔣春暄的境遇寫成在國內學術界長期受到難以言說的冷落,但“牆內開花牆外香”…
香個屁!
只是有另類人士欣賞他,從未獲得國際學術界主流的認可,認可他的只有一些雜誌的主編,沒有任何專業的數學家。
08年,英國著名數學家馬丁·赫胥黎回了封信給蔣春暄,用了‘數學不是玩笑,是一就是一,別人的心血不是用來一口氣否決…’字眼…
事實上,早在1978年,中科院數學所就曾為蔣春暄的研究開過論證會,結論是:“科學院通知蔣春暄所在單位正確引導蔣春楦不要作無謂的探索,多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一篇報道直接把過錯推給了體制…
什麼玩意都能跟體制扯上關係…
當然,沈林很清楚《南方都市報》的分量,所以,已經準備好回答的時候儘量想一想…
這次採訪,除了會刊登在《南方都市報》上面,還會放在搜狐娛樂版塊的《袁雷會客廳》…
……
開門見山,沒怎麼寒暄,直接就提問了:“你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演員還是歌手?”
“就是藝人,憑手藝吃飯的人…也可以說戲子吧!”
“這麼看輕自己?”
“沒看輕啊,戲子成名,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容易的!”
從這個角度,‘稱讚’好些明星是戲子,其實是高看了他們。
袁雷愣了一下,大概沒想到沈林會這麼回答…
換了個話題:“聽說你這次來演電視劇?”
“嗯,客串一下。”
“為什麼要演電視劇?你不向往大熒幕嘛?”
沈林皺眉,想了一下,然後回答:“我覺得都差不多,以前認為電視劇更面向於普羅大眾,更通俗,電影相對更嚴謹,可以表達更深刻、深入的東西。出來工作後,覺得還是要看劇本,好的劇本,不管電視劇還是電影,就是好!”
袁雷有不同看法:“但是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這個我不發表觀點,”沈林聳了聳肩:“我只是演員。”
“你跟寧昊怎麼認識的?”
“去年,我經紀人讓我去《中國式離婚》演個小配角,那個戲主演是陳導明老師和蔣文麗老師,我在劇組沒事幹,就跟執行導演聊天,那個執行導演就是寧昊…我之前就知道他,他的畢業作品《星期四,星期三》,我覺得這個導演在敘事上很有想法…”
“所以,你是故意接近他?”
“也算是吧,他跟我都是山西人,共同話題挺多的,我要離組那天,他把《香火》劇本拿給我看,我就接拍了…”
“沒做別的想法?”
沈林嘆了口氣:“我倆一個新人導演,一個新手演員,能有什麼想法,拍出來就不錯了!”
……
“談一談你的音樂吧,《童話》這首歌聽說是電影《北京童話》的推廣曲?”
提到這個,沈林微微笑了一下:“確實是推廣,我也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
“其實《童話》的創作特別簡單,旋律、和聲、和絃編排也談不上高階,但就是受歡迎…”
“無心插柳柳成蔭?”
“也能這麼說吧,希望第二張專輯也能無心插柳一次!”
“《北京童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