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顧及了。儘管如此,他們無時無刻不眷戀著生養自己的故鄉,關切著家鄉的變化,每當有家鄉人前來,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會見,詢問情況。畢竟是父老鄉親們對自己有著養育之恩啊。鄧小平家鄉現健在的惟一的一個表弟淡文全曾經十分感慨地說:“小平同志的胸襟寬闊,他關心的不是家人,而是整個家鄉、整個國家的建設發展。”有一年,淡文全到北京,小平忙於國事,無暇顧及,只叫國務院接待辦的同志接待一下。淡文全在國務院接待室住了十來天,便重返廣安。
從現在的《鄧氏家譜》中看,記載是從鄧鶴軒開始,鄧家原籍是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員外郎入四川,遷家廣安。據家譜記載,鄧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朝三駙馬,一門二十侯,唐宋元明,均有偉人出現。到鄧紹昌這一代,已是三代單傳。不過,農曆龍年得子,加上望子成龍的願望,鄧紹昌給自己的長子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鄧先聖,5年後起學名為鄧希賢,18年後,為適應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在武漢,又更名為鄧小平,而且被尊稱了整整70年。
鄧小平的故鄉四川省廣安縣位於重慶以北150公里,以前不通火車,靠船做交通工具。縣城主要街道長不過1華里,寬不過5米。鄧小平出生、居住地在縣城北公里的協興鄉牌坊村。他的父親鄧紹昌,母親是廣安縣望溪鄉人,姓淡。
據鄧小平舊居管理人員介紹:“鄧家老院子”一共是16間,鄧小平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歷經數十年修成了一個三合院,和別的農舍差不多,這房子也是白灰抹的牆,木頭搭的門,青瓦蓋的頂,一排正房略高一點,兩邊的偏房各有數間,左中右面的中間是一個平坎。
我在法國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2)
1950年,鄧小平把住在這些房子裡的家人全都接到重慶居住,兩年後土改時,鄧小平寫來信講,家裡人不回來了,房子就分給貧下中農住。當時分給4戶人,後來又變成了8戶。1987年把屋子騰出來供大家參觀。
1904年8月22日(農曆七月十二日),鄧小平出生在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5歲進私塾發矇,後轉入新式小學。高小畢業後,考入廣安縣中學。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這時他有了樸素的“工業救國”的愛國思想,他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抵制日貨、聲討賣國賊的活動。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
這段文字可以扼要地概括少年鄧小平的活動情況。鄧小平的女兒認為:父親的少年時代,則可以說過得十分平常。現在在一些親戚中和鄉親們中有一些關於父親少年時代的帶有傳奇味道的傳說,多不可靠。值得說明的是,鄧小平的出國留洋,是他的父親給選擇的,並且極力主張,其母親倒是戀戀不捨。父親的選擇當時並非是讓兒子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連鄧小平當時自己頭腦中想的,也只是想外出學點本事,而沒想到一去就再沒有回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是鄧小平自己選定的,一經選定就再也沒有動搖過。但是,選擇這條道路也並非是輕而易舉。
鄧小平曾經告訴自己的女兒,在當年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中,“我是那一批八十幾個人裡面最小的,連發言權都沒有。”
1920年8月27日,剛剛過完16歲生日的鄧小平,和從重慶留法預科學校畢業的其他82名川東子弟,告別家鄉離開重慶,9月11日,在上海登上法國郵輪“盎特萊蓬”號,開始了前往異國他鄉的遠航。歷時39天,終於在10月19日到達法國南部城市馬賽。
首次出國遠航的印象肯定相當深刻。比他們晚兩個月赴法的周恩來曾這樣抒發當時的感受:“出國去,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一處處的浪卷濤湧,奔騰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鄉的法蘭西海岸。”
鄧小平雖然沒有那樣詩情畫意地抒發當時的感受,但是,50多年後,他多次談自己當時乘坐的就是“幾萬噸輪”。
法國城市特別是巴黎的繁華、氣派,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和舊中國的貧窮落後、腐化不堪,在這些青年學生的心理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鄧小平也是帶著這種美好印象開始了勤工儉學的生活。
1920年10月21日,鄧小平和其他中國留學生入巴耶中學學習。但是,5個月後因費用無法自己負擔,不得不離開中學,“儉學”不成,只好“勤工”,但是,鄧小平決然沒有想到,此次離開校門,就再也沒有邁進法國學校的大門。“儉學”的希望破滅了。
勤工儉學這個出國留洋的初衷,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