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的橘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林啟榮等諸將成功擊退和chun部清軍的時候,另一邊的蘇州戰場的戰鬥也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況。
那晚西王蕭雲貴帶著洪韻兒、唐二牛趕回蘇州,由於所帶的火炮、槍支、紅藥、鉛子很多,蕭雲貴到了蘇州河後,改走水路,花了一天多的功夫才回到蘇州外圍文昌閣的太平軍大營。
蘇州文昌閣位於蘇州滸墅關鎮興賢橋南大運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23年,四周小河環繞,當年的明代文昌閣已經毀於明末清軍南下之時,現存建築為清康熙朝重建,居高臨下俯瞰運河,形勢險要。西殿太平軍發兵圍攻蘇州之後,左宗棠一眼就看出滸墅關和文昌閣的地形險要,分兵駐守滸墅關和文昌閣,並將文昌閣建為總大營,作為扼守運河的營壘和屯儲糧草的所在。並在文昌閣四周構築一道高3米餘,厚約1米的磚牆,外有數道壕溝和土牆為藩籬,以保障總大營所有錢糧藥子的安全。
說起蘇州就不得不提起滸墅關來,這滸墅關地處蘇州城西北、南陽山東北麓,東南距蘇州城中心二十餘里,踞京杭大運河兩岸,瀕臨運河,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匯吳會巨浸,以入於海,號稱十四省通衢之地,北方的棉花、小麥、雜糧、南方閩廣的海貨、蘇杭嘉湖的絲、棉織品和其他手工業品,都要透過這裡溝通南北貨物,故鎮內商賈駢集,貿易繁盛。每ri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賈皆販於此,而賓旅過關者,亦必買焉。..
明朝正德年間。在滸墅設關征稅,自此成為明代最著名的鈔關之一,每年商稅收入十分可觀。直到清代,濟墅關仍是馳名全國的繁華市鎮,被稱為“商旅之淵藪,澤梁之雄鉅”。滸墅鈔關的設立,其實早在洪武初就已啟動。宣德四年,明朝已先後在商運中心地段對商貨稅款用鈔交納,在長江、大運河上設定了十幾處鈔關收取鈔銀,到景泰元年只是正式出臺罷了。明代商賈活躍。在全國範圍內設關收稅,算得是與經濟的增長同步,既可嘆也無可厚非。可嘆者,雖有明確的稅則,具體的規定。到了關官手中往往會演繹出因人而異的結局,廉明清正和貪贓枉法又能孵化出一幕幕截然不同的鈔關畫卷。
所謂“鈔”。是指明鈔、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民間合稱“鈔票”,實是紙幣。鈔關就根據來往船隻的載重量、所載貨物和路程遠近,折銀收鈔。據清代收鈔規定:“每鈔一貫折銀三厘,每錢七文折銀一分”,滸墅當地有順口溜,七個銅鈿折一分。對過路船中的鈔船、河船、堂船、航船,從五尺(木尺)起至一丈四尺止,都有規定。如五尺:收鈔十貫;六尺:收鈔二十貫;一丈:八十貫;一丈四尺:二百貫。對長船、川船、烏船、贛船,亦另有規定。
但具體執行就不那麼簡單。清官面前照章辦;瘟官嘴裡漫天喊,百姓就是這樣在哀嘆,過這滸墅關就像鬼門關一般。滸墅關從建關第一任榷關主事到明末崇禎十七年止,194年間,共任命關官146任,148人次。明亡後,清順治二年,由弘光小朝廷派出的關官程良孺投清歸順,至道光六年共有關榷116任,211人次。以上統計是從建關的1450年到有記載的1826年,短短的376年,卻共有關官359名,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多一些,更換之頻繁,實所罕見。
從中不難看到明清兩個王朝對此處可收的財賦之重視,平心而論,盤剝是問題的一面,另一方面,滸墅鈔關的建立,無疑對當時水路交通的發展治理、疏浚航道、修築堤駁碼頭、促進商品流通、整治一方平安,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只是隨著滿清的ri益**,瘟官貪贓官越來越多,需索留難的積弊越積越深,滸墅關變了鬼門關,
自從太平軍攻下滸墅關後,便取消了過關的雜稅,往來商旅一律只徵收一次榷關稅,令出入的商旅百姓們大為歡喜。
相比之下,清廷江蘇巡撫許乃釗就做得不得民心了,西殿太平軍數萬兵馬來勢洶洶,江蘇巡撫許乃釗同張國樑部清軍早早的退守蘇州,才到蘇州,張國樑就以同太平軍作戰多年的經驗,命大名鎮總兵馬德昭“首令民裝,次令遷徙,三令縱火”,準備將城外民居燒成白地,以防太平軍憑藉這些民居廬舍接近城牆攻城。
馬德昭遵令縱火,頃刻間,號稱“人世間一二等風流富貴之地”的閶門外南濠街、山塘至虎丘一線,閶門內中市街至接駕橋、吳趨坊等處市肆被化為灰燼,清軍一些遊兵散勇乘機大肆洗劫,蘇州百姓悉數被強令遷往城內,一時間民間百姓怨聲載道。
隨後一天的惡戰,太平軍輕鬆掃平外圍清軍,將蘇州婁、葑、齊、盤、胥、閶六門圍了個水洩不通。隨後十多ri,太平